在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背景下,一站式学生服务社区已从传统的住宿空间,逐步演变为集思想引领、学业支持、生活服务、文化浸润于一体的“一站式”育人新场域。如何通过空间设计潜移默化地传递育人理念,营造积极向上、富有归属感和成长力的文化氛围,成为高校思政工作与环境育人融合的关键课题。
一、空间叙事:让每一面墙、每一个角落“讲育人故事”
空间不是冰冷的容器,而是有温度的叙事者。优秀的社区文化氛围设计,应善于将抽象的育人理念转化为具象的空间语言。
主题化动线设计:根据社区功能分区(如学习区、休闲区、党建区、心理角等),设计主题鲜明的文化动线。例如,在通往自习室的走廊,布置“学术榜样墙”“学科发展史”“名言警句”,营造勤学氛围;在生活区转角,设置“家文化”“安全提示”“健康生活指南”,传递关怀与责任。
在地化元素融入:结合学校历史、地域文化、专业特色,提取视觉符号(如校训、校徽、标志性建筑剪影、地方非遗图案)融入空间装饰,增强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例如,理工科社区可融入科技元素与创新符号,艺术类社区可展示学生创作与大师作品复刻。
时间维度叙事:设置“时光墙”“成长树”“学期目标墙”等,记录学生个体或集体的成长轨迹、学期规划、毕业寄语,让空间见证并激励成长,强化“过程育人”理念。
二、功能融合:在“用”中浸润,在“融”中育人
文化氛围的营造不能脱离空间的实际使用功能。育人理念应巧妙地“嵌入”到学生日常高频使用的场景中。
学习空间+思政浸润:在公共自习区、研讨室,除了提供舒适桌椅和电源,可设置“思政图书角”“时政要闻屏”“学术诚信承诺墙”,让思想引领与知识获取同步发生。
生活空间+行为引导:在洗衣房、开水间、楼道等生活服务点,用创意标语、趣味插画传递节约资源、垃圾分类、文明礼仪等理念(如“滴水是金,请拧紧我”“分类投放,举手之劳美社区”),将规范要求转化为温馨提醒。
休闲空间+价值塑造:在公共客厅、健身房、影音室,通过主题墙绘(如运动精神、团队合作)、互动装置(如“感恩留言树”“解压涂鸦墙”)、背景音乐选择等,营造积极、健康、互助的休闲文化,疏导压力,培育阳光心态。
服务空间+榜样示范:在社区服务中心、辅导员工作室外,展示优秀学生骨干、朋辈导师、志愿服务标兵的事迹与服务承诺,让“身边榜样”触手可及,强化示范引领。
三、视觉传达:用设计语言精准传递育人信号
视觉是感知空间的第一媒介。色彩、材质、灯光、图形、文字等视觉元素的精心设计,能高效、精准地传递特定育人信息。
色彩心理学应用:根据不同区域功能选择主色调。学习区宜用冷静、专注的蓝色、绿色;生活休闲区可用温暖、活力的橙色、黄色;党建思政区宜用庄重、热烈的红色、金色。色彩分区能潜移默化地影响情绪与行为。
材质与质感表达:选用环保、温暖、有质感的材料(如木质、布艺、软包),营造安全、舒适、被接纳的“家”的感觉,传递“以生为本”的关怀理念。避免大量使用冰冷、坚硬的工业材料。
灯光氛围营造:合理运用基础照明、重点照明、氛围照明。学习区保证充足均匀的光线;休闲区可采用柔和、可调节的暖光;特定文化展示区用射灯突出,增强仪式感和吸引力。
图形与文字设计:标语口号避免空洞宏大,力求简洁、亲切、有创意、有网感(如“卷不动了?来喝杯水,聊聊理想”“你的奇思妙想,值得被看见!”)。多用插画、漫画、信息图表等视觉化语言,提升趣味性和可读性。
四、参与共建:让学生从“观众”变“主角”,在共创中认同
文化氛围的生命力在于“活”。让学生深度参与社区空间的设计、布置、维护与更新,是激发主人翁意识、深化育人效果的关键。
“我的空间我设计”:征集学生对公共空间改造的创意方案,举办设计大赛,将优秀方案落地实施。让学生亲手绘制墙绘、设计标语、布置绿植角,增强归属感与成就感。
“文化策展人”计划:鼓励学生社团、兴趣小组、楼层自治委员会等,认领特定文化区域(如“楼层文化角”“主题月展示窗”),定期策划、更新内容(如读书分享、摄影展、手工作品、时事评论),保持空间活力与时代感。
一站式学生社区的文化氛围设计,绝非简单的环境美化,而是将育人理念“编码”进物理空间,再通过学生的日常体验“解码”为内在认知与行为习惯的系统工程。它要求设计者(管理者、教师、学生)具备教育者的眼光、设计师的思维和运营者的智慧。唯有将“以文化人、以境育人”的理念贯穿始终,让空间成为无声的导师、温暖的港湾、成长的舞台,才能真正实现“一站式”学生社区“浸润式”育人的终极目标——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灵魂,启迪智慧,陪伴成长。
聚桥文化,只做有文化内涵的设计!
校园文化建设一站式综合解决方案服务机构
全国服务热线:020-85511713 QQ:290363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