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学校美育以培养学生高尚道德和丰厚情感为逻辑起点。高尚道德是“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道德首先是社会意识形态问题。现代化学校美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刻回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纵观学校美育发展历程,美育一直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在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道德也是教育的本质问题。审美行为大多数时候是无差别和无意识的,而审美教育一定是有导向意义的,是正直品行、良好涵养和高尚道德的坚定捍卫者。目前社会上的审美方式日趋多样化,尤其是娱乐文化借助新媒体平台广泛传播,其中不乏过于感性化和消费大众情感的“煽情”方式,将审美置于虚空和精神的乌托邦中,忽视了审美的教育价值。现代化学校美育必须建立起“真善美”的道德标准,坚决抨击审美面具下的“假恶丑”。美育往往通过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精神体验来内化情感,明确指向高雅脱俗的生活情趣、宽广豁达的心境修养、向善向好的处世行为、感怀天下的人生追求等。
现代化学校美育以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主要任务。美育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学校美育的中心工作是确保美育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美育具有促进“五育”协同融合的天然优势。整体来看,德育、智育、美育虽同属于心理层面,但美育显然更加具有形而上的精神特质,体育侧重于生理层面,劳动教育注重行为实践层面。美育在教育中处于上位,具有统领和整合能力。美育不仅是道德和情感教育的重要方式,还能通过审美能力的发展,丰富和完善个性,锻炼逻辑思维,激发感知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创意思维和创新能力,助力智育。同时,美育也能通过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培养体育兴趣和习惯,通过手工艺创作等形式与劳动实践相结合,促进劳育和动手实践能力提升。进入新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有了更高期待,审美需求进一步强烈,现代化学校教育应充分发挥美育在“五育”中穿针引线的特殊作用,革新和规避传统教育模式下美育无所依托或者相对弱化的状态,担负起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
现代化学校美育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最终目标。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学校美育要走向现代化、走向未来,必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紧扣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与时代之问,把握新时代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探索全方位融入文化强国、科技强国、教育强国等国家现代化建设的美育方案。优秀的审美形式不仅是一种精神食粮,还是人类增进交流和加深理解的有效手段。现代化学校美育一方面要扎根中国大地,全面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这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聚焦研究解决中国问题;另一方面要洞察世界发展趋势,积极回应人类共同的价值关切,以开放的胸怀和广阔的视野吸收借鉴全球先进经验和文明成果,为破解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美育新思路。
(注:本文系转载,节选自《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作者系苏州大学东吴智库研究员)
作者:卢海栗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5月16日第2892期